馬謖的三種死法





文/羅吉甫



    京戲的《失空斬》很受歡迎,這一套三合一的三國戲碼,包含《失街亭》、《

空城計》、《斬馬謖》,講的是馬謖兵敗街亭,為諸葛亮所斬等系列故事。



  但諸葛亮是否如《三國演義》所寫「揮淚斬馬謖」,後人頗有爭議。原因出在《三

國志》前後三種記載,未能統一口徑。三種說法分別是:



  1、馬謖被斬。

  2、馬謖死在獄中。

  3、馬謖逃亡。



  第一種說法,最具權威,緣於以下兩個記載:「(諸葛亮)戮(馬)謖以謝眾。」

<諸葛亮傳>;「丞相(諸葛)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、李盛……」<王平傳>。



  第二種說法,根據<馬良傳>所附的馬謖傳,說:「(馬)謖下獄物故,(諸葛)

亮為之流涕。」



  兩種說法,兩種死法。死法雖然不同,但畢竟死了;第三種說法就麻煩了,<向朗

傳>載「(馬)謖逃亡。」或許逃亡後被捉了回來處死,或許就此亡命天涯,逃走了。

一死一生,差別很大。



  《資治通鑑》碰到這棘手問題,乾脆走中間路線,綜合兩種說法,說諸葛亮「收馬

謖下獄,殺之」。這樣處理好像頗有道理。



  但是馬謖有無被斬?事實只有一個。而逃亡說又該怎樣解釋?為什麼陳壽下筆時顛

顛倒倒、反反覆覆?於是各種考證、猜測出籠。甚至有人望文生義,從「下獄物故」斷

定馬謖是病死在牢裡的。



  李興斌先生認為這些矛盾容易解決。關鍵在於對相關語詞的解釋。他所撰的《門外

談兵》(中國.齊魯書社)有篇<馬謖之死辨疑>,若干觀點頗可參考。



  作者從馬謖「下獄物故」這句開始說起。他認為,「物故」會讓人聯想到「病死」

,想必是把「物故」解為「病故」。但「物故」並不等同於「病故」。「物故」有兩個

意思,一是「世故,世事」,一是「死亡」。「下獄物故」取後一個意思,就是死在獄

中的意思。所以稱為「物故」,顏師古注《漢書.蘇武傳》說:「物故謂死也,言其同

於鬼物而故也」。宋祁、王念孫更進一步解「物」為「歾」或「歿」,「物故猶言死亡

。」



很清楚的,物故就是死亡,至於怎麼死的,就不一定了。《漢書》裡先後出現「物故」

一詞,死因包括病死、斬首、自殺等等。



  因此,廬弼在《三國志集解》懷疑「物故是誅之二字之誤」,恐怕多慮了。



  那麼<向朗傳>寫「謖逃亡」,說馬謖逃亡,向朗知情不報,被諸葛亮免官,這又

是怎麼回事?許多人誤解,以為馬謖畏罪潛逃。不是,「謖逃亡」指馬謖街亭兵敗後棄

軍逃亡。<王平傳>說街亭兵敗後「眾盡星散」;裴注引《雲別傳》寫街亭兵敗後諸葛

亮問鄧芝時說:「街亭軍退,兵將不復相錄..」,這兩種說法,都說明敗戰後馬謖和

全軍一道落跑的情形。



  據李興斌先生詮釋,「謖逃亡」不是指馬謖逃走了沒死;而「下獄亡故」,指下獄

後被斬殺而死,不是病死在監牢裡。這麼一來,《三國志》的記載表面看來互相矛盾,

其實沒有。



  或曰,既然如此,何以<馬謖傳>要用「物故」一詞,不跟著用「誅」、「戮」?

李興斌猜想,有兩個原因,一是避免行文重覆,這是史書書寫常見現象,不足為怪;二

是感情因素,陳壽父親因馬謖兵敗而被牽連,遭處以髡刑,陳壽因父親的緣故,對馬謖

多了一分同情,同時也可能為馬謖被殺叫屈,因而在馬謖的本傳裡用字較為婉轉。



  以上說法,供參考。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ch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